登录
|
注册
帮助中心
售后服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购物车
0
物品
按钮文本
搜索
芦飞
稻田除草剂
封闭除草剂
灭生类除草剂
悬浮种衣剂
玉米专用除草剂
生根剂
名称
描述
内容
以质量求发展
首页
热卖
明德立达立闪
北京标驰农业 根密壮
许博士重茬一号
山东科信零锄(草胺膦)
天津中农 深海奇力(瓶装150g)
秒杀
聚划算
分享
全部商品分类
示范展示
新手上路
会员专区
支付与账户
售后服务
物流配送
购物帮助
网站动态
公告
资讯
购物分享
种田调研
56
种田大户为什么不赚钱?
来源:
|
作者:
周小仙
|
发布时间:
2020-05-31
|
561
次浏览
|
分享到:
种田大户的赚钱问题,不仅是农民的问题,也是整个农业产业链的问题,这其实给农资企业和商业机构提供了机会,谁能提供服务让他们赚钱,谁就能够在种田大户时代获得领先优势。
我们在农村调研时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几十至几亩的种田大户基本上是赚钱的,但上千或上万亩的种田大户,很多并不赚钱。我们很奇怪,既然普通农户都能赚钱,按照规模经济的概念,农户的规模越大,应该越赚钱,为什么很多大户反而不赚钱了呢?
在与农资行业的人交往中,有些人也在困惑这个问题。有些种田大户享受着国家补贴,但种田的亏损超过了国家补贴。
种植经济作物有大年、小年的概念,小年不赚钱很正常,大田作物应该没有大年小年的问题,粮价也比较稳定,一定有其它原因影响着农民的收入。
经过我们了解,发现大户不赚钱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
商业资本进入农业,很多不赚钱。
现在的种田大户大致有三类人,一是种田能手发展成种田大户,规模一般在几十或几百亩。这类人有丰富的种植经验,规模扩大在正常的能力之内,赚钱不是问题;另一类是商业资本进入农业,他们本身对种植不熟悉,看好的不是农业的现在,而是农业的未来。这类一般不亲自参与管理,而是委托其它人代为管理。农业领域的“职业经理人”或“委托人”还是个新鲜事物,不赚钱也很正常;第三类大户志不在农业,看中的是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政策,没有在地上下功夫,把功夫下在跑关系、跑政策上,这类大户不赚钱也属政策。
种田大户不会当“大户”。
种田大户并没有学会如何当大户。种植面积扩大了,小家经济的经营方式并没有变化。
中国农户的平均耕地面积目前只有7.5亩,属于家庭农业。家庭农业的种植方式,农民“自我雇佣”,没人给自己发工资。所谓的收入,其实不过是自己的“功夫钱”。如果按照严格的财务制度,扣除农民个人的收入后,农民是没有利润的。
种植面积扩大后,家庭劳动力已经不够了,要么雇工,要么用机械规模人工。无论那种方式,都需要付出成本。所以,种植规模较小,除了农资成本是显性成本外,其它成本是隐性成本。当种植面积扩大后,原来的隐性成本变成了显性成本。
根据有关资料,2012年,中国有家庭农场87.5万户,经营耕地1.76亿亩,是全国承包农户平均耕地面积7.5亩的27倍(200亩左右)。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有劳动力6人,其中家庭成员4.33人,长期雇工1.68人。
一般来说,100亩以下可以基本不请雇工,或短期雇工。如果超过这个面积,除了使用机械外,是一定要请雇工的。这意味着,种植规模越大,显性成本的比例越大。
雇工耕种的精细化程度一般赶不上自己种地,如果再加上管理不善,规模化种植的收益不一定很高。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大户”?
规模化种植的显性成本增加,这点无法回避。那么,规模化种植怎么才能提高收益率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怎么当种田大户的问题。
家庭农业与家庭农场,除了规模上的区别外,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生产与经营的区别。家庭农业,平均只有7.5亩耕地,农民是农业生产者。家庭农场,平均耕地面积200亩甚至更多,农民除了是生产者,更重要的是经营者。中国农民,主要扮演生产者角色。美国农场主,主要扮演经营者角色。
农民作为生产者,获得的是自己的“苦力钱”、“功夫钱”;种田大户作为经营者,除了作为生产者的收入外,还有经营的收益。比如,过去农民的粮食基本上被“二道贩子”收购了,农民是生产者,“二道贩子”是经营者。在规模很小的情况下,这是不得已的做法。当种植规模扩大后,农民就要成为经营者。
从小户到大户,除了种植规模扩大外,我认为还有五个方面的变化:
心态的变化。
过去靠省钱增收,现在要算投入产出比。比如购买农资,原来一袋化肥便宜10元钱,可能减产100斤。现在多花20元钱,可能增收200斤。以前农民购买农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贪便宜心理”,我们调查大约占40左右。真正具备投入产出意识的只有20%左右。
种植方式的变化。
以水稻育秧为例,原来家家搞育秧,现在有了育秧专业户,种植方式开始分工了。种田大户的土地平整后,使用机械的效率会提高。比如,由于人力成本提高,种肥同播得到推广,缓控释肥虽然价格稍高,但不施追肥可以省一遍工,种肥同播还可以省一遍工。
成本结构发生了变化。
美国农业成本,排第一位的是机械。中国农业成本,原来排第一位的是化肥(排除劳动力的隐性成本)。未来农业机械的劳动力的成本都会提高,农资的比例则会下降。2012年农业机械化率已经达到57%,目前仍然在以3.3%的速度递增,10年后就会达到90%。
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种什么的问题,大田作物作为中国的战略物资,价格是相对稳定的,但经济作物就不同了,如果信息不灵,跟风化种植的话,有可能总是在高价时种植,低价时销售。其次是种植结构问题。如果要雇工,就要尽可能确保四季作物的均衡,否则,劳动力成本就难以分摊。第三是如何与上游农资供货商合作的问题,上游供货方是否有技术、信息、服务能力与优势,如何通过规模获得的地位获取更大的利润。第四是粮食经营问题,“农超对接”既能了解信息,又能减少商业环节。
利润来源的多样化。
除了生产收入外,种田大户还可以获得规模利润,基于规模所产生的上游成本的降低和下游收入的增加。
中国的种田大户产生的速度比较快,但服务于种植大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跟进速度比较慢。在传统的体系中出现的种田大户,还需要一段时间才会学会怎么做种田大户,社会化服务体系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调整过来。
种田大户的赚钱问题,不仅是农民的问题,也是整个农业产业链的问题,这其实给农资企业和商业机构提供了机会,谁能提供服务让他们赚钱,谁就能够在种田大户时代获得领先优势。
上一篇:
幸福是心有所“薯”
下一篇:
无
首页
⊙
种田大户为什么不赚钱?